【报告文学】一切为了孩子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9-11-05 浏览数:
6320 次
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
投子山之南,龙眠河之北,木鱼山公园之西,同康路之东,坐落着一所学校。下午三点,正是上课时间,校园里显得很安静,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上迎风招展。
走进二楼会议室,一位头发花白、精神健朗的老人迎过来,一双有力的大手与我紧紧相握。这位老人,便是安徽省桐城市中华职业学校的创办人徐智明。跟他在一起的,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学校党支部书记徐雄强,校长张庆国,原党支部书记黄仲林,工会主席盛爱红,语文教师张耀庭,政务处副主任刘娟等。你一言我一语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再也闸不住,徐智明先生的办学经历,如一幅长轴胶卷,在我的眼前渐渐明晰,具体而生动。
用初心成就梦想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作为教育局局长,徐智明的初心是什么?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还能坚守自己的初心么?
早在卸任前十个月,徐智明就在心里盘问过自己:真的退下来了,得干点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干老本行比较好,既轻车熟路,又延续初心,发挥余热。与老搭档齐瑞林、尹昌庚商量,三人一拍即合,退休办教育的想法也很快得到了省、地、市有关部门的认可。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徐智明走访了桐城的罗岭、黄铺、大塘等十二所初中,多次召开历届班主任、教导主任、分管业务副校长座谈会,召开部分学生家长会,调查了解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及未录取的学生去向等。
调查的结果,他的心里压了块沉甸甸的石头:桐城每年将近1.7万初中毕业生,只有一半多能顺利升入高中,剩下约8000人将重新洗牌。这些8000多名孩子,极少数留在初中补习;有点门路的,人托人宝托宝,拿钱买学籍上高中;那些贫困生只好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还有少数浪迹社会,染上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窃扒拿等恶习。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纪,除了上普高,难道就没有一所民办学校能容纳他们吗?一系列具体数据,一张张失学孩子的脸庞,在他的脑海里纠缠。越纠缠,徐智明的思路越明晰,他要创办一所职业学校,让孩子既学技术又学文化,为他们成就人生梦想搭建舞台,不辜负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共产党员称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徐智明和齐瑞林、尹昌庚多次在一起谋划办学方案,分析办学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徐智明给大家鼓气,也提出要求:办学不能三分钟热度,更不能遇到困难绕道走、半途而废、一走了之。三人一一表了决心,就差没像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那样为“大包干”按手印。
1993年,徐智明正式退休。这年5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桐城中华职业学校正式成立。
万事开头难,难在“三无”。当时的桐城中华职校一无校舍,二无资金,三无师资。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调研,他们采取“借鸡下蛋、租船出海”的办法,先把学校牌子挂起来。1993年8月,他们在望溪职高实验楼暂借一间房子作为临时办公室,开展工作。
在筹备创建桐城中华职校的同时,徐智明还肩负着创建桐城中华职教社的任务。同时挂两块牌子,经费成了拦路虎,县政府只拨款3000元,无异于杯水车薪。贷款没有人敢担保,借钱没有人敢出手。思前想后,徐智明一方面找熟人,托关系,向社会募捐,向企业说情,向单位、学校求助。另一方面,三个创办人自己凑了5万元,再小额贷款2万元,先办起小型吹塑厂,生产矿泉水瓶销售;再买一台破旧的吉普车跑出租,又成立劳动就业服务所,多管齐下,慢慢积累资金。自1994年起,他们在桐城电大新教学楼租用教室和办公室,采取联办、函授、短训等订单式教学,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班,既让孩子有学上,又为用人单位培训急需人才。
1998年5月,安庆市教委正式批准桐城市中华职业学校开办全日制学历教育正规班。这标志着6年前他们用初心追逐的梦想之舰,开始启航。
用恒心坚守职教
有批文,名正言顺。1998年,他们租用桐城市农机校部分教室和宿舍,招收了62名学生,开办正规班。
资本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经过打拼,手头上有了55万多元的资金,学校终于有了第一桶金。有人说,这么多钱,你们3个创办人分,每人可分18万元,足够买一栋别墅了。那时候房价比较低,55万也不是小数目,但是,徐智明一笑而过,他坚持办学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初心丝毫没有改变。
安居才能乐业。没有自己的根据地,租房办学,长期“打游击”,肯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更谈不上把学校办好,做大做强。徐智明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场地。1999年,在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以76万元的负债,买下占地5.1亩的太平小学,对教学楼改造装修。
校长亲力亲为,老师全力以赴,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顶呱呱,学校生源也在不断增加。2000年,学校扩大到14个班,900多名学生,原有的场地不够用了,他们就在距离太平小学四华里的同安小学租了40多间教学和生活用房。即使这样,依然满足不了生源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新情况新矛盾交给他们一份选择题考卷:如果再投资搞建设,旧债未还,又举新债,窟隆越掏越大;如果维持现状,又怎么面对求知若渴的孩子?徐智明把这个问题带到校务会上,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只要老校长掌舵,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大家都跟着干”。人心齐,泰山移,短短20天,他们就自筹资金200万元,征下60亩土地。龙达集团老总深受感动,自愿垫资1600多万为他们建设新校,2004年元月动工,同年8月就正式搬进新校区。
摊子铺大了,欠债也多了。到2004年底,学校债台高筑,共负债1622万元,大小债主61家。这年寒假,徐智明和学校领导班子及财务人员并没有放假,他们本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诚恳态度,积极与各方债主沟通。大年三十,徐智明以为这天过年不会有人来,可是到了下午两点,一位拖拉机手找到他家,张口就说:“学校欠我四万元,今天最少要还两万,剩余的春节后再还。”费了一个多小时的口舌,徐智明只好将自己余款仅8200元的工资折拿到银行柜台,取出7000元交给对方,让人家回去过年。
春秋两季开学,校园里“高朋满座”,各路债主抓住开学收费这一时机,加派力量,最多一天学校接待40多人。他们分工协作,时而向校方轮番轰炸,时而单个进行面谈,用疲劳战术逼学校表态还钱,要不到钱就发泄:“没有钱,办什么学校,没有本事就不应该把摊子拉那么大,没有钱,就将房屋抵债。”有的说:“等两天再不付钱,我们就到校长家吃住,让他过不好安稳日子……”徐智明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那么多的债务,他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忍辱负重,面带微笑去解释,求宽容。
夜深人静,他这样问自己:起初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一分钱没有为什么要把摊子铺得这么大?转而又责问自己:你当初的勇气去哪儿了?为了孩子有学上的初心忘记了吗?静夜反思,他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不是摊子铺大了,而是抢抓了机遇,困难是暂时的,需要我们去克服,去坚持,因为走民办职业教育这条路永远不会错。
办学伊始,百手起家,通过募捐、讨要、租借等方式积累资金。课桌椅、办公设施、学生床铺无钱购置,只好东奔西跑,将别人淘汰下来的全部拉回学校。这些设备高低不一样、长短不一样、宽窄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样,木床、铁床、高低床、单人床、双人床、刷漆床、白坯子床,七颜八色,被称为“万国牌”,而三位创办人,被称为“高级丐帮”。
开始三年,三位创办人分文不取,来客招待都是自己掏腰包,第五第六年每月只拿100元,到2001--2007年每月也只拿300元。他们能坚持下来,完全靠信念支撑——不忘初心,用恒心坚守职教阵地。
随着学校发展壮大,名声也越来越大,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开发商登门造访,徐智明一次次面临着金钱考验。
2003年,合肥一位老总来到桐城,想出价600万元购买中华职校(老校区),包括办学资质、学校名称、全部资产和全体师生,被徐智明断然拒绝。
2004年底,新校区负债累累,徐智明到处融资。台湾一位程先生夫妇闻讯专程找到学校,对徐智明说:“我一次性买断,至于我将来做什么,你们就不要管了。我出1050万元,三个创办人每人50万元(一栋小洋楼、一辆豪车),还有900万元用于学校还债。”徐智明毫不犹豫地回答:“您融资我们欢迎,如果您收购学校,我们坚决不同意。”
2006年,安庆市委书记来校视察,看到校园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书声琅琅,赞叹不已。这位市委书记说,不花国家一分钱办得这样出色,不简单,中华职校是一所好学校!他要求桐城市政府奖励徐智明个人50万元,被徐智明婉言谢绝了。
现在,学校已晋升为安徽省示范职业中专学校,硬件、软件都上了新台阶。校园占地108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学校开设15个专业,最高峰时41个班、在校生2008人。办学26年,为社会输送8520名各类人才(其中5954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向高等院校输送大学生2347名(其中本科院校生219人)。举办在职人员中短期培训班, 为社会提升培训相关人才5047人,开展“温暖工程”、“阳光工程”、“就业脱贫”等职业技能培训上万人次。学校办学成果丰硕,而更可喜的是学校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用爱心回报社会
2010年12月,经过市审计部门审计,学校资产已经达到3400万元。这是一笔可观数字,不少好友给徐智明打电话:“听说中华职校现有财产几千万,你打算怎么搞?还想继续办下去吗?你们的体力、精力都不够使,别逞能了,还是把财产卖掉或者转让给别人去办,你们该享享清福了……”
老同事老熟人也说:“这些年你老人家苦吃了不少,心也操碎了,现在年纪大了,不如将学校财产处理掉,几个人分了也无可厚非,趁身体还行,享几年清福吧!”还有人说,你是通过艰苦创业得来的财富,正大光明的享受。更有人一针见血地说,你老了不考虑自己,也应替子女们想想,他们都拿死工资,只够吃饭穿衣日常花销,想办点别的大事就难了,你放着那么多的财产不要,子女们怎么想,能真心同意吗?
扪心自问,自己工作一辈子,只享受90多平米的集资房,平时老俩口住还算宽裕,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只好搭地铺了。而现在,随着子女家庭人口的增加,他们回家看望老俩口就只好住旅馆了。有时候子女们也说,外面人都讲你家老爷子有3400万元资产,钱有的是,今后不都是你们的吗?不如现在多买几栋别墅,再多的人也可以住得下,又何必来人就住宾馆?
社会的與论、好友的规劝,徐智明的内心有所触动。说实话,这所学校是他们三个创始人含辛茹苦一手办起来的,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一分一厘地攒。别人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他却一年四季都泡在学校里,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大事小事亲力亲为,一切困难都靠自己解决。看到身边许多人住别墅,开豪车,而自己呢,几乎一无所有,子女们回家都要开地铺或住宾馆,总觉得有点寒酸。
但是倒过来想,当初办学是为了让即将失学的孩子有学上,学校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有了净资产,却拿来拍卖或转让,不仅违背了办学的初衷,也无法面对心爱的孩子,更无法面对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想想自己长期受党的教育,怎么向社会交代呢?想深一点,没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撑,没有社会各界无私的帮助,没有许多老工程师、老知识分子、老教育工作者不计报酬的奉献,哪有中华职校的今天!
徐智明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一家十多口人,父亲兼做泥瓦匠,守着一石四斗田地。姊妹八人,大哥跟父亲学做瓦工,二哥被拉壮丁,惨死在战场,三哥从小干农活,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徐智明是家中唯一读书的。他想,如果没有解放,下一个壮丁就是他了。1951年,他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回想起这些,他真心感谢共产党。想想过去,比比当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纠结放不下的呢?
在徐智明看来,共产党人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退休后牵头创办中华职校,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广大青少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这既是一项利在当代的实事,也是一个老党员应尽的义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011年5月,在付清最后一笔债务后,徐智明郑重地向政府递交了报告,决定将学校资产无偿捐赠给国家,实行国有民办,使之成为一所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消息一传出,社会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傻子,脑子进了水。徐智明轻松地说:“办学之初就没有考虑从中捞钱,我是从零的起点出发,最后还是零的回归。”
用诚心关怀育人
“爱生若子”,这四个字用在徐智明身上,一点没错。2004年春,徐智明和另外两个创办人每人每月拿出100元,帮助三名特困学生解决生活费;对山区缺衣少被的同学,还拿出100多件衣物送给他们。对于外县学生过节或者假日不能回家,他亲自下厨做菜做饭与学生共餐。2000年,一个下雪的日子,家住枞阳麒麟镇的学生姚桂香,赶不到车子回家,折回学校时食堂饭菜已经卖光。徐智明知道后,立即从家里带来食材,在食堂亲自下厨,为学生做饭。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知识学技能,更是要学会做人。徐智明深得育人智慧,以正向激励为主,父爱式关怀为主,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格外关注。每学期他都要亲手书写请柬,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自1998年招生以来,每学期他都设家宴宴请综合考评获班级第一名的学生。张林、张霞玲兄妹俩,进校时仅400多分,在徐智明的激励关怀下,先后被东南大学、安徽机电学院录取,成为一段佳话。
自2005年起,由于人数过多,徐智明就在学校食堂摆设两桌饭菜宴请学生,仅此一项,就自掏腰包6万元。除此之外,他每个月都为学生举行一次生日聚会,边吃蛋糕、瓜子、糖果,边谈心得体会,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有的同学吃着蛋糕,含着泪说:“在初中,人家把我们学习差的当根草,中华职校却把我们当个宝,关爱呵护,教我们怎样做人处事,我们再不下苦功好好学习,就真对不起老师,对不起校领导了!”
办好职业教育,教师是关键。徐智明深知人才的重要,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姐妹弟兄,从组织上、物质上、精神上真心关爱关怀,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将他们的人和心都留下来。
在组织上,自2005年学校成立党支部以来,不断发展党员,目前党员总数已达20名。在生活上,学校为教师免费提供早餐,中餐晚餐给予补贴;逢年过节通过工会进行福利慰问,每年组织教师外出开展红色旅游。在待遇上,学校主动与人社局对接,为教师解决职称评聘问题,提高他们的待遇和荣誉感。学校现有95名教职工(其中专兼职教师82人),已为他们全部购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计划生育保险。
徐智明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不分内外,任人唯贤,一碗水端平,对于那些思想品德好、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不论关系亲疏,照样重任。来自滁州的青年教师刘娟,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被徐智明提拔为政教处副主任,连她自己都感到意外。老教师张耀庭,面对其他学校“挖人”给出的更好待遇,没有跳槽,一直坚守在这里。是什么样的定力,让他们不为所动?张老师这样回答:“徐老校长是当代教育战线上的焦裕禄、当代教育理念上的陶行知,是他的精神感动了我,才让我选择留下。”徐智明谦逊地笑了:“说我是当代的焦裕禄、陶行知,我比不上,但是张老师能留下来,是我的荣幸和自豪。”
开学是一件喜事。每学年开学,徐智明都在餐厅里精心准备三桌饭:一桌请校领导班子,一桌请新来的老师,一桌请外聘的老师。无一例外,这三桌饭一律由徐智明买单。从2006年开始,他把自己多年培养的一批年轻人陆续推举到校领导的岗位上,实现了新老交替。
用真心抒写人生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枝头硕果的甜美,却很少知道植树人为此付出的艰辛。
2005年,学校经济跌入低谷,负债近2000万元。为了融资还债,这年10月,徐智明和同事乘车去北京,为找廉价旅社花了近三个小时走街穿巷,终于找到一家社区开办的小招待所,每晚只需28元,伙食自理。没有洗澡间、没有电视、没有卫生间,房间里有一个木脸盆、一个竹壳热水瓶,一日三餐在街头巷尾吃大排档,每人每天生活标准不超过30元。五天没有洗澡,晚上没有电视,弄得筋疲力尽,根本没心思出去游玩,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融资。
夏季是招生的黄金期。为了招生,为了孩子有学上,徐智明经常冒着高温,早上5点多出门,往乡下跑,往中学老师家里跑,往学生家里跑,广泛动员,到晚上8点多才回来。2019年夏天,天气炎热,从中义到唐湾到大塘,10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200多道弯,徐智明跑了一天,累得头晕脑胀。
徐智明60岁患高血压,70岁患糖尿病、冠心病,伴有轻微脑梗塞、脑缺血,却没有因为疾病缠身而休息。学校四易其址,他总是风里来雨里去。在建新校的七个月里,他早上五点到工地,中午吃方便面,晚上八点回家。隔三岔五他还掏腰包,请项目经理吃饭,从家里拎上25斤茶叶分到5个工地,跑前忙后为他们送茶倒水,目的是追进度,保质量。工人都说,徐老这么大年龄了,把集体事业当作自家事来做,这种人实在太少了。
忙于职校,生活没有规律,2004年6月的一天夜里,徐智明突然犯病,脸色苍白,浑身冒汗。老伴立即拨打120,经检查发现胃部大出血。医生说,如果再晚来一小时,就有生命危险了。住了三天院出血才止住,第四天他就强行要求出院,把药带到工地上吃。从那以后,每年招生期间,他都随身携带装有胰岛素的保温瓶,自己给自己注射,让招生老师深受感动。
26年专心办学,徐智明全部精力都放在学校,放在学生身上。几个子女都在外地,他没有一次专程去他们家歇一歇。徐智明除了回家吃饭,家里事什么也顾不上,老伴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没有一点怨言。2009年,在徐智明集中精力申报安庆市示范职高的节骨眼上,老伴突然发病,在安庆住院手术治疗。老伴住院几十天,徐智明只探望过四次,每次都是中午十二点出发,下午三点就匆匆返回学校。2010年8月,学校全力以赴忙招生忙“校安工程”,老伴又病了。为了办学,为了那些心爱的孩子,徐智明将她送往合肥,又转到南京住院,让子女们陪护。白天在学校忙里忙外,夜晚回家,面对空寂的卧室,徐智明心里堵得慌,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老伴在南京住院期间,他一次都没有看望过。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万一老伴有个三长两短,他怎么向子女交代?不少老朋友骂他:“你比在职时还忙,难道学校比老伴生命还重要吗?”朋友的话,徐智明听在耳里,痛在心里。
学校有了收益,徐智明却从不乱花一分钱。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徐智明采取减、缓、免、补的办法,先后减免学费40多万元,争取民政部门及私企老总捐款共计61万元,让困难学生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能上学。学生崔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学校帮助解决困难,崔某不负众望考上大学。吴某姐弟三个都在学校就读,父母以砍柴为生,徐智明不仅帮助解决了学费,还将自家孩子的50余套衣服和鞋子捐赠给他们,现在他们都大学毕业了,每月收入一万多元。舒城县学生唐某进校时只有360分,毕业参加对口高考,以680分被二本院校录取。他们村的村长专程来校,感谢桐城中华职校为他们村培养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学生魏某三级残疾,父母带他跑了几所职校,都被拒之门外。来到中华职校,却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计算机班学习,2019年对口高考,以420分被池州职业学院录取。三年里,徐智明为魏某减免学费生活费8800元。学生家长激动地说:“都说中华是草根学校、平民学校,我看一点也不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人才为已任,26年的真情付出,徐智明收获了诸多荣誉,他先后被授予桐城市“首届最美老干部”、首届感动桐城十大人物、安庆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第三届安庆市道德模范、安徽省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安徽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全国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2014年11月26日,他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9年8月,他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典型被安徽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徐智明60岁再创业,为职教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有生之年,他还会把办学梦延续下去,做一个“退”而不“休”的追梦人。
走出会议室,徐智明带我们在校园里转转。此时学生已经吃过晚饭,三三两两在校园里散步,有的在操场上打球。在新铺的足球场塑胶跑道,我掏出手机,逆着即将落山的斜阳聚焦。镜头里,徐智明的背影被金黄色霞光折映,显得高大而又温暖……
疏泽民、陈邦裕、徐雄强